top of page

用大數據推動你的生意!從蒐集Data到運行商業智慧

調查顯示,如果公司的CEO在做決策的時候,仰賴數據提供決策支持,那麼其中77%的人,會有更傑出的業務表現。


有效運用數據,需要從收集數據到運行商業智慧(BI)做起,以便讓自己更敏捷和快速反應。 這裡介紹成功運行BI的五種方法。

01 .利用關鍵績效指標(KPI)


商業應用研究中心(BARC)指出79%的人花費時間定義了一組KPI,但只有36%的人在公司中使用KPI。


KPI是一個可衡量的價值,它顯示你確定目標還有多遠。收集數據過程可能會找出公司的弱點,但也更容易看到需要改進的地方。定期跟蹤整個公司的KPI對於運行有價值的商業智慧模型至關重要。


舉個例子,打來公司請求協助的人當中,有四分之三表示對結果不滿意。剛開始你覺得可能是客服的問題。但其實可能大部分的人最初只是覺得網站太難瀏覽了,很難找到一組聯繫電話。這意思是問題可能來自於網站開發。


在這情況下,可以建立KPI來增加在尋求幫助時感到滿意的人的百分比。跨部門應用KPI非常重要,可以從整體檢查公司數據,找出哪些因素與確定的結果相關,以及要取得進展必須採取哪些措施。

02 找到員工不願使用數據的原因並給予幫助


你或許會發現,員工雖然會使用BI,但他們私底下可能覺得非常麻煩。MSTR研究表示,60%的員工,他們需要花幾個小時到幾天的時間,才能找到他們需要的資訊,而只有3%的人在幾秒鐘內就能找到。


如果大部分員工不知道如何找到他們要的資訊,那麼採用全公司範圍的BI模型,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許多人可能意識到數據的存在,但由於缺少應用或其他問題,導致他們覺得數據並無用處。


管理層需先從員工那裡獲得反饋,瞭解他們在處理數據方面遇到的障礙,去找出破除障礙的方法,例如,主要問題可能是培訓不足。不同部門之間的員工有不同的反饋,所以主要目標是,探索最大勞動力群體的解決方案。

03 確定如何使數據更容易理解


令人難懂的表達方式,可能是你無法充分使用數據的主要原因。如果訊息由數千個數字以電子表格單元格組成,將這些數據轉換成有意義的操作似乎太困難了。數據可視化工具就能有所幫助,以圖形顯示數據,如餅圖和柱狀圖。研究表明,使用數據可視化技術的公司中,有80%的公司的決策得到了改善。


另外,你可能有了工具,但還沒訓練員工。這種情況下,缺乏教育訓練可能會讓部分員工覺得,運用數據是少數人擁有的特權。所以,這些人每次都將資料交給另外一些感覺比較懂數據的同事,因為他們覺得數據已經超出了理解範圍。教育訓練可以幫助改變心態。

04 由上而下推廣商業智慧觀念


你是否想過,商業數據使用方面表現出色的公司,和那些有大量改進空間的公司有何區別?2019年德勤的研究找出了答案,調查了近1050名來自大公司的高管,瞭解他們如何使用數據。結果顯示,29%的組織中,CEO是領先的數據冠軍。此外,該領域的公司有85%的可能性顯著超出其制定的業務目標。


有了CEO在商業智慧方面的帶頭作用,企業從跟蹤數據中獲得有用見解的幾率要高出59%。除了鼓勵人們努力使用數據,CEO還可以通過強調所有員工應用BI技能的必要性,來刺激公司的整體發展勢頭。


德勤調查中的相關數據:在所有員工都知道如何利用數據的公司中,88%的公司超過了他們的KPI。相比之下,只有少數人接受過有效使用數據培訓的組織中,只有61%超過了預設KPI。


管理人員應參考前面的要點,瞭解如何讓員工在使用數據時感到有信心。當員工看到他們的CEO完全同意運行商業數據、並且每天都在使用這些結果進行更好的決策時,他們也會對數據更有熱情。

05 讓客戶瞭解數據使用情況


客戶數據使用的透明性,也應該考慮到BI計劃中。畢馬威(KPMG)的研究發現四分之三的受訪者會向企業提供個人信息。公司可以利用它來改進產品、價格等等。


研究也顯示,約有一半(47%)的受訪者比前一年更擔心資料洩漏。企業需採取措施,表明如何使用數據,以及為什麼使用數據,從而減輕他們的擔憂。


公司仍然可以在不使用那麼多客戶資訊的情況下,繼續推進他們運行數據模型的工作。然而,當消費者願意將他們有價值的統計數據委托給組織時,這將更有能力產生準確的結果,使企業保持競爭力。

讀完這5條建議,你可能會覺得公司要充分利用商業智能做好數據分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意味著允許進行一些小的、持續性的改善,塑造公司成員持續練習整合數據和利用數據幫助決策習慣,積極影響公司對關鍵訊息的最後決策。


資訊來源

https://www.information-age.com/moving-from-collecting-data-running-business-intelligence-123489629/



Comments

Couldn’t Load Comments
It looks like there was a technical problem. Try reconnecting or refreshing the page.
bottom of page